“聯航2335,注意跑道外等”、“東方2556,保持高度,距本場20海里報”、“鄭州你好,十堰,申請國航1230,十堰去北京首都,走航線南陽”、“武漢你好,十堰,移交南方8722,十堰去武漢,應答機0127,高度6300過老河口聯系你”。在十堰武當山機場塔臺上,管制席、協調席以及監控席的每個管制員都在緊張有序、忙碌而又有條不紊地調度著空中和地面的每個航班。額頭和鼻尖上微微滲出的汗洋溢在自信又認真的臉龐上,這是十堰機場管制員對這份沉淀而又責任重大的工作最好的回饋和詮釋。
地面交通中當車不斷增多、路越來越堵,解決擁堵最有效和關鍵的要素是拓展道路資源——這一地面防堵提效之策同樣適用于空中交通。機場運行的統籌性和鏈條性的特點,決定了航班高效保障必須以“協同聯動”為根本。如果有一個環節“掉鏈子”、不擔當,就可能讓其他環節的努力“付諸東流”,嚴重影響機場運行效率和旅客出行體驗。十堰機場地處鄂渝陜豫交界之處,周邊軍民航空域縱橫交錯且協調難度極大。客觀現實決定了十堰空管人不能只是‘等靠要’,需要想想辦法解決空域受限、通信導航信號弱的尖銳問題。作為民航及機場運行的“大腦”,十堰空管主動加強協同聯動,開拓創新,與行業各單位共同擔當起提升航班正常和旅客出行體驗的重任。
客觀空域有限,但新技術帶來的發展空間無垠。自2017年以來,十堰空管在近五年的時間內,根據本地實際客觀條件和運行情況,分別引進了ACARS(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飛行計劃處理系統,CDM(協同放行系統),氣象融合監視等新一代空管基礎設施,努力踐行了“民航發展,空管先行”的發展理念。
一、在工作機制改進上做文章。2018年以前,地面配載部門依靠雙腿傳送艙單,一天工作下來,配載人員來回穿梭在機艙和配載室之間,步行至少在兩三萬步。在機場繁忙時段,工作負荷之大和工作效率之低可想而知。2018年4月,十堰空管通過接入ACARS(飛機通信尋址與報告系統),使得地空數據傳輸有了電子化的方式,地面配載人員依靠雙腿傳送資料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而且地面部門可根據ACARS實時數據來跟蹤航空器狀態,根據各類狀態安排地面保障流程。ACARS投用以來,十堰機場地服、安檢、運控等部門工作負荷顯著降低,機場整體效能顯著得到了提升。
二、在長遠規劃中長久發力。飛行計劃處理是管制工作的核心,處理能力和效率與所使用的設備息息相關。自開航以來,十堰空管所使用的的飛行計劃處理系統雖能滿足基本運行需求,但在大數據需要共享和電子化、在十堰機場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步伐下,老舊系統明顯不能提供相對應的強力支撐。經過3個月的調研,十堰空管于2021年1月引入了新一代飛行計劃處理系統。有了新一代飛行計劃處理系統作為的大管家并將大數據數字化、共享化,十堰空管帶動機場在臨時航線統計、機坪管理、航班正常性、管制員減荷、臺賬管理甚至下一步智慧機場建設提供了一個堅實平臺。
三、在困境中探索新思路。在2019年9月之前,十堰武當山機場空管像大多數中小機場一樣,完全依靠電話方式對每個離港航班進行時刻申請,這給管制員帶來極大工作負荷,且在管制空域繁忙時刻時常造成本場出港航班大面積延誤。經十堰空管近一年半的構思、調研,十堰機場于2019年9月采購安裝了協同決策系統(CDM),實現了航班放行效率質的飛越。2021年年初,首次實現了十堰離港航班全方向的100%電子放行,這在十堰空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工作人員負荷、離港航班正常性、旅客出行體驗均得到全面提升。截止2021年3月份,十堰機場提出了近30多項本地化功能定制,具有“十堰樣板”的功能如下:一是融入地空監視系統,增加了臨時航線統計功能,首次實現臨時航線保障數據電子化統計;二是引入了進離港航班排序輔助決策模塊(AMAN和DMAN),實現了用計算機推算航班落地時間并自動排序,大大增強了空域管理水平,并解決了航班動態跟蹤問題;三是將天氣雷達、閃電定位和航班動態三大類數據無縫整合,為航空器的雷雨天氣繞飛提供參考,目前正開發中;四是根據十堰機場航線運行模式,離港航班進行可選擇性申請,離港航路更加靈活,對惡劣天氣下雷雨繞飛提供了基礎堡壘支持。
四、在現有數據上提升智慧。雖然以上各系統給機場帶來了質的飛躍,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可改進空間。鄂西北地勢復雜,地空監視和通信效果較差,航空器繞飛風險極大。為推動空管基礎設備更進一步、提升機場發展速度和運作安全,在十堰市氣象局的牽頭下,十堰空管氣象復雜天氣與CDM航班動態融合項目西現已正式啟動。該項目通過與市氣象服務中心等多方合作,將天氣雷達、閃電定位和航班動態三大類數據無縫整合,通過對十堰管制空域內閃電和強對流天氣精準定位,大大提升機場空管保障和氣象預警水平,將惡劣天氣對機場運行安全和航班正常性的影響降至最低,開創了引接地方氣象成熟產品應用到民航中小機場空管領域的先河。
以上各類空管基礎設施的引入,不僅樹立了空管設備和軟件更新換代的“十堰樣板”,且為十堰機場積累了大量空管基礎設備采購及運行經驗,為后續十堰智慧空管甚至智慧機場建設的基礎設備引入提供了新思路。(作者:龔偉)